由香港特区政府设立并全资拥有的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今日(11月21日)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正式揭牌,深圳市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亦于同日在深圳园区正式揭牌。“一院一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区两园”协同发展的首个标杆。
政务司司长卓永兴、卫生局局长罗忠茂教授、深圳市公共卫生委员会副主任李洁云,以及香港大学副校长(卫生事务)兼医学院院长、粤港澳大湾区ICTI营运机构代表刘泽星教授共同主持粤港澳大湾区ICTI开幕仪式。
卓永刚表示,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亦表示坚定支持深港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今天正式揭牌的粤港澳大湾区ICTI,地处河套地区,将充分发挥香港国际化程度高、医疗专业和科研水平高的独特优势,配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力培育因地制宜的优质新生产力,推动临床试验和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发展,发挥香港所长,服务国家所需。
深圳市公共卫生委员会主任吴红燕在视频致辞中祝贺粤港澳大湾区临床试验创新中心在香港正式成立,希望深港两地紧密结合,通过“一院一中心”模式,充分发挥两地在产业、转化、市场、人才、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共同打造高水平的临床试验服务平台。
大湾区临床试验创新中心将统筹本地公私营临床试验资源,包括医院管理局、私营医疗机构及大学等,为医学研究机构提供一站式临床试验支持平台,同时简化工作流程、推动人才培训及推动大湾区各方面合作。多个项目将分阶段推行,包括建立香港临床试验数字门户网站、成立临床试验学院、与卫生署及医管局合作,将药物审批及申请时间缩短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平。同时,粤港澳大湾区ICTI还将与包括香港基因组研究院在内的医疗及生物医学机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利用其主要从华南人群获得的基因组数据库,推动医管局开放医疗数据库以支持临床试验,并吸引香港境内外的先进生物医学技术(如基因治疗、细胞治疗、放射性配体治疗和新型疫苗技术平台)企业在河套设立业务,进行研发和转化。
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将成为香港与内地临床试验网络合作的重要枢纽。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将与今天在深圳园区正式启用、由深圳市医学转化研究院运营的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共同建立“一区两园”模式的大湾区临床试验合作平台,以延伸研发网络,加快临床试验。大湾区人口超过8,600万,该平台将为香港境内外的医学研究机构提供支持,并协调开展符合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多中心跨境临床试验。
特区政府经公开招标,指定拥有丰富国际临床试验经验的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负责营运香港特别行政区急症医学研究中心。香港特别行政区急症医学研究中心的临时办公地点位于河套地区的中央政府辅助急救医院,占地近7,000平方呎,设有由医管局和香港中文大学管理的附属生物库,设有两套液氮储存系统和11台超低温冰箱,可储存超过40万个样本(包括组织、血液、细胞和DNA)。
未来,大湾区ICTI将迁入香港园区(即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的湿实验室大楼,为大湾区提供更加多元、全面的临床试验设施和服务平台,更好地融入大湾区完整的生物医药技术研发和技术产业链,利用国家对香港的特殊政策举措,如允许香港公立医院在大湾区使用香港注册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措施及相关跨境便利措施,充分发挥香港作为祖国坚强后盾、与世界紧密联系的“超级联系人”作用,推动河套地区成为生物医药创新研究成果转化的窗口,吸引海外企业,助力内地企业走出去,加速大湾区患者获得先进治疗手段,促进高质量新生产力的形成。
出席今日开幕典礼的嘉宾还包括卫生局常任秘书长兼大湾区ICTI有限公司董事陈松青、卫生局副局长李丽英医生、医管局主席范亨利、医管局行政总裁高拔升医生,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署理院长陈德霖教授。